商水县人民政府网站
河南周口市商水县联合调查组7月25日发布《关于商水县粮食局(粮食和物资储备中心)下乡帮扶人员赊欠餐费事件报道的回复》:
2025年7月24日,商水县关注到网上“下乡帮扶人员赊欠餐费”一事报道后,高度重视,迅速成立联合调查组,及时进行核查处置。
目前,剩余欠款28285元已全部结清,其他问题待查实后依规依纪依法处理。
澎湃评论:下乡帮扶人员吃饭打白条,岂能成糊涂账
(澎湃首席评论员 与归)
近日,河南商水县苏女士向媒体反映,2020年5月至2021年1月,商水县粮食局脱贫攻坚小组工作人员在基层开展工作时,在她家饭馆欠下近三万元餐费,至今讨要无果。对此,商水县委宣传部工作人员表示,“现在单位报账也挺困难,会一笔一笔给他们,不会不给。”
公务消费打白条,本身就值得商榷,一直以来也被舆论诟病;而长期拖欠一家小餐馆的餐费,更是“吃相难看”。
据苏女士提供的68张白条显示,上面注明下乡餐费、集中帮扶午餐、晚餐等名目,少的有几个人吃了100多元,多的有二三十人吃了800多元。从人均消费上看,似乎并不多,但鉴于名目繁多,是否存在超标消费、违规吃喝、巧立名目等问题,也值得细究。
值得一提的是,签单人之一、时任商水县粮食局局长张某成已经被查,涉及罪名包括受贿罪、滥用职权罪、贪污罪、挪用公款罪等,而涉事单位拖还欠款的一大理由又是“领导换了”。也因此,更容易让人怀疑,这些欠款背后的吃喝是否真的完全合规。
但是无论怎么说,餐馆都是“受害者”,由于消费单位自身原因导致的欠款难还,不能再让餐馆承担损失。
且不说拖欠五年产生的利息,几万元对于农村地区的小餐馆来说,不是一笔小数目,甚至可能直接影响餐馆的正常经营。据报道,涉事餐馆的经营者是两位老人,因为讨要欠款气愤交加,病痛缠身,现已停业。这样的结果令人唏嘘,也令人愤懑。
从公务消费的逻辑来看,吃饭赊账的情况其实就不该出现。当地回应称,员工下乡每天都有餐费补贴。既然如此,那就应该现金支付或及时走财务报销程序,而不是让餐馆成为“财政周转”链条上的一环。
近年来,不少地方不仅在整治公务消费打白条行为,也明确要求公务消费不得赊账。赊账意味着将财务压力转移给商家,往往还容易产生糊涂账,导致经济纠纷。换言之,禁止公务消费打白条,也是为了预防违规吃喝,避免不必要的财务违规风险。
当前,全国各地正在严肃整治违规吃喝。最新修订的《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》第十二条明确要求“全面实行公务卡制度”:健全公务卡强制结算目录,党政机关国内发生的公务差旅费、公务接待费、公务用车运行维护费、会议费、培训费等经费支出,除按照规定实行银行转账外,应当使用公务卡结算。
在这样的背景下,公职单位长期拖欠公务餐费,显得格格不入。尤其是,作为扶贫人员下乡入村开展扶贫工作,却在当地欠下一笔不小的餐费,至少在观感上,就给人一种极不协调的印象。
这对涉事单位乃至当地政府部门的形象,都有很大影响,不是两三万元可以衡量的。鉴于此事已经引发热议、质疑,当地不妨调查清楚事实,及时还上欠款,给涉事餐馆也给公众一个交代。
美林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